雙重圖形技術(Double Patterning, DP)是半導體制造中用于實現關鍵尺寸(Critical Dimension, CD)小于45nm芯片的關鍵技術。
與非線性雙重曝光技術不同,雙重圖形技術不存在材料與產率方面的問題,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先進半導體制造中。雙重圖形技術通過單次或兩次獨立曝光實現圖形轉移,并可進一步推廣至三重和四重圖形技術,本文對其進行簡單的介紹,分述如下:
LELE技術通過兩次獨立的光刻和刻蝕步驟,將密集的線空圖形轉移到基底材料上。這種方法直接且有效,適用于復雜圖形的制造。
1. 第一次光刻與刻蝕:在光刻膠上形成半密集圖形,并通過刻蝕將圖形轉移到硬掩模上。
3. 第二次光刻與刻蝕:在硬掩模上再次進行光刻,使用位置偏移的掩模圖形,形成與第一次圖形錯開的半密集圖形。
4. 圖形轉移:將硬掩模上的圖形轉移到下層的氧化物層中。
硬掩模(如SiN、SiON、TiN等無機材料或旋涂碳等有機材料)因其與基底材料之間的高刻蝕選擇性,常用于LELE工藝中,以提高圖形轉移的精度和效率。
LFLE技術通過減少一次刻蝕步驟來降低成本,同時保持較高的產率和設計靈活性。
2. 光刻膠凍結:使用表面固化劑或熱固化方法使光刻膠線條對第二次光刻不敏感。
3. 第二次光刻:在已凍結的光刻膠上再次旋涂光刻膠,并進行曝光和顯影,形成偏移后的線條圖形。
4. 刻蝕:將兩次光刻形成的圖形組合作為掩模,通過刻蝕將圖形轉移到氧化硅層。
LFLE工藝步驟少,成本低,但需要考慮兩次光刻工藝之間及其與凍結步驟之間的相互影響,如光刻膠之間的混合和擴散等。
SADP技術利用光刻膠作為犧牲層,在其兩側生成間隔層,從而實現圖形的自對準。
2. 間隔層沉積:通過化學氣相沉積(CVD)將間隔層材料均勻地沉積到光刻膠上。
3. 各向異性刻蝕:去除除附著在光刻膠側壁上的間隔層材料。
4. 光刻膠去除:選擇性地清除光刻膠材料,留下間隔層作為掩模。
5. 刻蝕基底:使用間隔層作為掩模對基底進行刻蝕。
SADP技術僅含一次光刻步驟,避免了兩次光刻之間的套刻誤差。然而,間隔層材料的間距受犧牲層圖形關鍵尺寸和側壁均勻性的影響,可能導致周期擺動現象。
通過兩次SADP工藝,可以實現自對準四重圖形(SAQP)技術,進一步減小光刻圖形的周期。
綜上所述,雙重與多重圖形技術在先進半導體制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,通過不同的工藝組合和優化,可以實現高精度、高效率的圖形轉移,滿足日益縮小的芯片尺寸需求。
雙重顯影(Double Tone Development, DTD)技術是由Asano首次提出的,該技術通過分別對光刻膠的高劑量曝光區和低劑量曝光區進行顯影,實現了圖形周期的有效縮小。
DTD技術是一種創新的自對準雙重圖形技術,其基本原理如下圖所示。
1. 曝光:使用線空圖形對光刻膠進行曝光,光刻膠中酸的濃度在最低值(藍色區域)和最高值(紅色區域)之間變化。
2. 第一次后烘(PEB):觸發光刻膠中的脫保護反應,使光刻膠在堿性顯影液中可溶。
3. 第一次正顯影:形成與掩模版圖相同周期的溝道圖形。
4. 第二次負顯影:采用有機溶劑進行,制備出位置交錯的溝道圖形,從而將圖形周期縮小一半以上。
5. 刻蝕:將頻率翻倍后的光刻膠溝道圖形轉移到下層材料中。
DTD技術可在涂膠顯影機上完成整個工藝流程,提高了生產效率。
與其他雙重圖形技術相比,DTD技術受到設計圖形的限制,需要特定的光刻膠材料和精確的工藝控制。
第二次后烘過程中的脫保護反應對光刻膠形貌的影響至關重要,直接影響第二次顯影后的圖形質量。
盡管DTD技術具有許多吸引人的特性,但目前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,尚未廣泛應用于商業半導體制造領域。
在半導體制造中,選擇合適的雙重或多重圖形技術對于實現高精度、高效率的圖形轉移至關重要。不同技術具有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。
LELE需要多次光刻和刻蝕,增加了工藝時間和成本。
LFLE通過減少一次刻蝕步驟降低了成本,但需要使用兩種不同的光刻膠,增加了工藝復雜度。
SADP/SAQP和DTD是自對準雙重圖形技術,僅需一次光刻曝光,降低了對套刻精度的要求。
這些技術對設計版圖有一定限制,并可能需要額外的曝光步驟來形成最終圖形。
SADP/SAQP要求邏輯電路采用網格化設計,圖形只能在同一方向上。
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,雙重/多重圖形技術已經在先進制造工藝中獲得廣泛應用,特別是在SADP/SAQP和LELE技術方面。
多重圖形技術結合EUV光刻技術,可以制備特征尺寸小于10nm的圖形,進一步推動了先進光刻技術的發展。
未來的研究將繼續關注套刻控制、工藝優化以及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開發,以滿足日益縮小的芯片尺寸需求。
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(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):光刻——雙重與多重圖形技術